楊凱欣, HK BioTek營養師
食物可對人體造成不同類型的影響,然而不良反應不一定是食物過敏或敏感,正可能症狀相近似,所以經常使人混淆。這些反應雖然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彼此還是有不少分別,當中最明確的分別,就是它們並不涉及免疫系統。
一、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
缺少消化酶
食物不耐受的出現,主要是因為腸道缺乏某種消化酶,無法分解部份食物內的特殊物質,又或是身體受食物中某些物質直接刺激。這種問題與食物過敏或敏感的最大分別,在於其反應並不涉及免疫系統。食物不耐受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乳糖不耐受」,也就是一般人常說「喝牛奶會肚痾」的最主要原因。乳糖是牛奶中主要的糖分,而消化乳糖需經過乳糖酶分解,把其變成較易消化的半乳糖和葡萄糖,才會容易被人體吸收。
亞洲人普遍都缺乏乳糖酶,沒有這種酶就無法分解及吸收牛奶中的乳糖。於是我們喝牛奶或吃雪糕後,就會感到腸胃不舒服,甚至出現腹脹、放屁、胃痛或腹瀉等症狀。除了乳糖,酒精不耐受在亞洲人中亦同樣普遍。有些人飲酒會臉紅、起皮疹、心悸、頭疼等,這都是酒精不耐受的情況,原因是身體內分解酒精的酶相對較少。
類似過敏的炎症
有些人吃海鮮後,偶爾會出現過敏反應,輕則出疹,重則出現呼吸困難。奇怪的是,他們並不是每次吃海鮮都會「中招」。原來食物中某些成分,如組織胺(Histamine)、血清素(Serotonin)、酪胺(Tyramine) 等,都會引起類似過敏的反應。舉例來說,有些人吃過海鮮後,就會全身發癢、出疹,甚至連臉部都腫起來,但他未必是對某些特定海鮮過敏,很有可能是因為海鮮不夠新鮮,開始腐壞而產生過多組織胺。我們吃下這些不新鮮的海鮮後,就會令身體產生一系列類似過敏的反應。除此之外,芝士和啤酒同樣地都含有酪胺和組織胺,過量攝取這些物質, 也有機會引起頭痛、流鼻水等問題。這現象被稱為藥理性的食物不耐症(Pharmacological Food Intolerance)。
食物添加劑
由食物添加劑引起的各種不良反應也是食物不耐受的一種。不少加工食品都會用上增味劑、防腐劑、甜味劑、色素等食物添加劑,以增強食物味道、延長保鮮期等。常見的添加劑有用作增味劑的味精(MSG,E621) 、用作防腐劑的苯甲酸鈉(Sodium benzoate,E211)、用作色素的檸檬黃(Tartrazine,E102)、人造甜味劑阿斯巴甜(Aspartame,E951)等。有些人在餐廳進餐後經常會出現頭痛、出疹等問題,有機會是由食物中的味精或其他添加劑所致,而不是對某些食物敏感。
二、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
食物中毒通常由進食受污染食物所致。食物可以受細菌、病毒、寄生蟲或化學毒素污染。症狀包括肚痛、肚瀉、嘔吐等常見症狀,若未及時接受適當治療,病人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世界衛生組織於2015 年估計全球每年大概有十分之一人口曾因進食不潔食物引致不適,有42萬人死於食物中毒。常見的細菌有沙門氏菌,經常出現於未熟透的肉類、蛋製品或未經加熱處理的牛奶;另一種常見的細菌,金黃葡萄球菌有機會出現於無需翻熱的食物,如:三文治。2018年南韓平昌冬季奧運中,多名工作人員懷疑進食了受因諾羅病毒感染的食物而出現嘔吐、腹瀉等食物中毒症狀。
三、心理性的食物反感 (Psychosomatic Food Aversion)
心理因素引致的不良反應大多是因為過往不愉快的進食經歷或不喜歡該食物,以致對食物產生抗拒,引起一系列身體不適的反應。這反應純粹是一種心理因素,亦在治療中容易被忽略。舉例有人相信自己對豬肉過敏,每次進食豬肉後都會產生各種不舒服的症狀,但如果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下豬肉,就不會出現不適反應。
Comentários